名传千里· 悦耳动人

当前位置: 首页>燕梓瑞这个名字怎么样

燕梓瑞名字的含义是什么

字典来源

字义解释

zǐ(ㄗˇ)

⒈  落叶乔木。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:梓器(棺材)。梓宫(皇帝的棺材)。

⒉  治木器:梓人(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)。梓匠。

⒊  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:付梓(把稿件交付排印)。梓行(xíng )。

⒋  指故里:梓里。桑梓。

⒌  姓。

字义解释

ruì(ㄖㄨㄟˋ)

⒈  古代作为凭信的玉器:瑞玉(诸侯朝见帝王时所执玉器的统称)。瑞节。瑞符。

⒉  吉详,好预兆:瑞气。瑞芝。瑞签。瑞雨。祥瑞。

⒊  姓。

诗词来源

唐代:柳宗元 《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,奉寄澧州》

分行参兽,传点乱宫鸦。

先秦:屈原 《招魂》

铿钟摇簴,揳瑟些。

明代:徐祯卿 《在武昌作》

重以桑念,凄其江汉情。

宋代:白玉蟾 《茶歌》

定州红玉琢花甆,雪满瓯浮白乳。

宋代:陈藻 《题黄子正易轩》

儒生例作飞扬想,符壮之心蠲对。

唐代:杜甫 《洗兵马》

寸地尺天皆入贡,奇祥异争来送。

宋代:文天祥 《齐天乐》

袍锦风流,御仙花带虹绕。

姓氏起源

燕姓主要源自:姬姓、子姓、祁姓。

燕(Yān)姓源出有:

燕姓起源一

出自姬姓,是黄帝的后代,以国名为氏。黄帝有后名弃,是周朝的始祖。周武王灭商后,封召公奭于燕,建立燕国,建都于蓟(今北京市),历史上为与延津一带的燕国相区别,称作北燕。召公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的国政,自己留在国都镐京辅政。召公大儿子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,后燕国被秦所灭,燕国公族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,称燕姓。

燕姓起源二

出自子姓,以国名为氏。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倏的商朝贵族,商朝时被封于燕(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),建立燕国,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,称作南燕。后来南燕灭国,伯倏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,称燕姓。

燕姓起源三

源于祁姓,出自汉朝时期刘汉燕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在刘汉燕国的历代燕王吕通、刘泽、刘定国、刘旦等的后裔子孙中,皆有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,称燕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燕姓起源四

源于姬姓,出自三国时期曹魏燕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三国时期,曹魏太和五年(公元231年)、魏明帝曹叡封其叔曹宇为燕王,改汉朝燕郡为燕国,都蓟城。

燕姓起源五

源于高阳氏,出自西晋时期司马燕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西晋王朝先祖司马懿,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,为夏官祝融,历唐、虞、夏、商,世序其职。周朝,以夏官为司马,其后为程柏休父,到周宣王姬静时,以世官克平徐方,锡以官族,因而为氏,称司马氏。

燕姓起源六

源于鲜卑族,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四大燕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

燕姓起源七

源于祁姓,出自唐末五代时期的桀燕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桀燕国,是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,是原燕王、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,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,割据的时间为公元895~913年,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公元911~913年仅二年。

燕姓起源八

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典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
⑴.满族燕济氏,亦称颜济氏、严穆吉氏,满语为Yangi Hala,世居叶赫(今吉林梨树),后多冠汉姓为燕氏、颜氏、严氏、杨氏、吉氏、穆氏等。

⑵.满族燕札氏,亦称颜扎氏、颜查氏、阎拉扎氏、颜之哈拉氏、库雅拉彦札氏,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,以姓为氏,满语为Yanja Hala,世居雅兰西楞(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)、叶赫(今吉林梨树)、哈达(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)、长白山区等地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后民间多冠汉姓为燕氏、颜氏等,官家则多冠汉姓为阎氏、张氏等,其中的张氏为乾隆大帝赐姓。

燕姓历史上燕姓的迁徙与分布

宋朝时期,燕姓大约有5万2千人,约占全国人口0.07%,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七十位以后。燕姓主要集中在山东,约占全国燕姓总人口的六成;其次分布于甘肃、河南、四川、浙江等地。明朝时期,燕姓人口急剧减少,大约有2万人,江西为燕姓第一大省,约占全国燕姓总人口的三成;其次分布于山东、湖南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四川等地。

燕姓当代燕姓的分布与图谱

当代燕姓的人口大约有26万,为第二百五十八位大姓姓氏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021%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,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。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,为燕姓第一大省,其次分布于山西、青海、四川、河南、河北,以上六省约占全国燕姓总人口的79%。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:在山东大部、青海东部、黑龙江西部、内蒙古东北、吉林西北,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.12%以上,中心地区可达0.5%以上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.2%,居住了大约26%的燕姓人群。在陕晋、冀豫大部、山东东端、京津大部、皖苏北部、湖北北部、重庆西部、四川北部、甘肃大部、内蒙古中部和东部、辽吉中部、黑龙江东部,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06%一o.12%之间,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.2%,居住了大约50%的燕姓人群。

上谷郡:战国时期,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,驻军上谷。秦始皇二十五年(己卯,公元前222年)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,治所沮阳(今河北怀来),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。

范阳郡:秦王嬴政二十一年(公元前226年)初设范阳县,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(范水:今定兴县固城镇鸡爪河),辖区大约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,治所在固城(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)。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(丙午,公元226年)改涿郡置范阳郡,其治所在蓟(今河北蓟县),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、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。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,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。隋朝开皇初年废黜。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,本是幽州涿郡,唐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改置,治所在蓟县(今北京),又名为方镇。唐宝应元年(壬寅,公元762年)改幽州,并兼卢龙。唐大历四年(己酉,公元769年),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,置涿州,以范阳县为治所。

吴兴郡:周朝始置县,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(丙戌,公元266年)置郡,治所在乌程(今浙江吴兴),取吴国兴盛之意,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。东晋朝义熙初年(乙巳,公元405年)移至吴兴(今浙江吴兴),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、湖州市、余姚市、杭州市、德清县一线西北、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。隋朝仁寿二年(壬戌,公元602年)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。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。

上谷堂:以望立堂。

范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吴兴堂:以望立堂

召贤堂:战国时燕昭王想要振兴燕国,就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贤。他拜郭隗为老师,为他筑黄金台,于是许多贤士从四面八方奔赴燕国,燕国于是得到振兴。

一、yā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景县,山东之平度、东平、平邑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,安徽之泾县,云南之河口、陇川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北燕也,旧幽州蓟县是也。……召康公奭,周之支族,食邑於召,武王灭纣,封召康公於北燕,成王以为三公,与周公分陕西治,决狱甘棠之下,后世思之,不忍伐焉,然其国僻小,不能通诸夏盟会,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见载籍。”《广韵》亦云:“燕,姓,召公奭封燕,为秦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此乃姬姓之燕;

2、郑樵又注:“南燕,姞姓,伯爵,黄帝之后,实故国犹存於周者。”“南燕,今滑州胙城是也。”故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三十五里。望出上谷、范阳。

3、《姓氏词典》据《后汉书·鲜卑传》注云:“鲜卑有燕氏。”汉代有燕仓,宜城侯;后汉有燕瑗,中郎将;北齐有燕子献,右仆射;唐代有燕钦融;宋代有燕肃。

二、yà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、山东之鱼台、湖北之监利、广西之田林等地有分布。汉、苗、侗、彝、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(按:疑此姓即以春燕为姓,如鸽、鸭、鹰、雁之类。)一音yān,亦现行姓氏。

三、

燕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3%。尤以山东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燕姓人口70%。

燕姓起源:

1、源出姬姓。召公奭封于北燕,后以国为氏。北燕,在旧幽州蓟县(故城在今北京大兴),后灭于秦。

2、系自姞姓。黄帝之后有南燕国,后以国为氏。南燕,在滑州胙城(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)。

3、晋末鲜卑族慕容氏前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号的国家,国亡后以国为氏,故称鲜卑有燕氏,见《后汉书·鲜卑传》。

4、唐时百济大臣八姓,燕、沙、劦、解、真、国、苗、木等。

5、满、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燕姓名人:

燕伋,春秋时孔子弟子。

郡望:上谷、范阳。

宝宝起名网提醒您:请用科学方式起名,请勿封建迷信!
本文内容来自网络,不代表宝宝起名网的立场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bqiming.com/xingming/104201.html